【代表委员说亮点】看“中国粮”丰产稳供

时间:2024-03-16

  2023年,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,连续9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,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。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“二十连丰”后,如何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?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。

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,明确粮食产量在1.3万亿斤以上。全国政协委员、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兰定国表示,这要求各地必须坚持底线思维,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。

 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,2023年粮食产量1.39万亿斤,再创历史新高。连年丰收,来之不易。但我国人多地少、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。“我国耕地‘非农化’‘非粮化’问题突出,特别是耕地占补平衡存在量不足、质不高问题,导致耕地存量减少,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够稳固。”兰定国委员表示。

  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。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必须毫不放松抓好耕地保护。”兰定国委员建议,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加强用途管制,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,坚决遏制各类耕地“非农化”,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。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,强化刚性约束,严格考核问责,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。

  “大面积提高单产,提升耕地质量是关键一环。”兰定国委员建议,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,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。加大农业科研投入,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,提升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水平,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。

  兰定国委员表示,湖南省去年粮食总产量613.6亿斤,连续3年超过600亿斤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今年将继续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坚决将“饭碗”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 (经济日报记者 李华林)

  “当前,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压力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凡表示,应用传统技术解决粮食问题的空间越来越小。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,加快培育重大新品种,大幅提高产量和质量,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。

  陈凡代表介绍,海南具有独特的光温优势,种子在这里可以多繁育一代,因此海南成为育种加速器和种子南繁圣地。2018年,海南开始建设崖州湾科技城,为种子繁育搭建创新平台,围绕南繁工作,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人才,产学研一体共同向种业创新攻坚发力。

  陈凡代表表示,海南正致力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,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“双高地”,规划建设一流科技园区,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。

  “习总书记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’的重要论述,让我们更明确聚焦国家食物安全和种业创新。下一步,我们将推进人工智能+生物技术+大数据技术的精准设计育种技术迭代升级,提升种业创新支撑能力。继续做大‘种源+种业+种市’的南繁产业,建立一流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,加快推动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的高质量发展。”陈凡代表说。 (经济日报记者 王明昊)

  全国人大代表,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孔菲菲来自风光秀美的新疆伊犁。“我们镇耕地面积8.1万亩,高标准农田占比90%。我们将继续推进粮食高产示范田创建,集成推广良田、良种、良机、良法。”孔菲菲代表说。

 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,不仅能让粮食增产,也能让农民增收。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着眼促进农民增收,壮大乡村富民产业。我们也要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根据各村现有产业发展基础、资源优势,发展村级特色产业,打造乡土特色品牌。”孔菲菲代表说。

  察布查尔镇安定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。近年来,安定村采取“党支部+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模式,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,建成育苗温室大棚,可满足本村及周边乡村千余座蔬菜大棚的用苗需求,部分育苗还销往乌鲁木齐、石河子、喀什等地,形成“菜苗自育、蔬菜自产”的一条龙产业结构。

  “目前安定村蔬菜合作社有32名社员,全年吸纳零散务工人员100多人。合作社在新疆设立了4个蔬菜销售批发店,年销售额超800万元,合作社成员每人增收3万元至8万元不等。”孔菲菲代表说,今年计划进一步加强“菜篮子”基地建设,以设施大棚蔬菜发展带动大田蔬菜、庭院蔬菜,让百姓持续增收。

  “发展乡村产业,根本是要让农民增收致富。”孔菲菲代表说,发展现代设施农业,助力乡村振兴,要注意建立和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,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,分享产业增值收益。 (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)

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严守耕地红线,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,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,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。

  宁夏吴忠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。全国人大代表,吴忠市委书记、市长王学军表示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大局。近年来,吴忠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条政策措施,建成高标准农田247.4万亩,粮食生产实现“二十连丰”。

  “政府工作报告为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、抓好粮食生产明确了重点、明晰了路径。”王学军代表说,下一步要继续加强耕地保护,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。

  一是稳面积。进一步健全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制度体系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,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,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一亩、不破一分。二是提地力。全面落实好高效节水农业“三个百万亩”工程,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农田,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。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,切实把农田建成适宜耕作、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。三是增单产。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,集成组装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,重点推广密植、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,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。四是强保障。认真落实粮食种植补贴政策,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,加强农业防灾减灾,保障好农民的利益、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,让农民种地有钱赚、有奔头。 (经济日报记者 杨开新)

  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,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。这对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表示。

  近年来,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,食物供给安全问题越发凸显。同时,我国国土资源仍有很大的发掘潜力,为应对食物供给安全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路径。“大农业观强调对林地、草地等非耕地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,从而丰富食物供给来源和种类。”郁瑞芬委员表示,大食物观与大农业观相互关联,都强调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多样性,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,引导我们应充分利用广袤的国土资源,以保障食物供应的丰富性和稳定性。

  此外,大农业观强调延长食品产业链,增加农产品附加值,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食物多样化供给注入新动能。郁瑞芬委员表示,我们不仅要关注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环节,还要将视野拓展至农产品的加工、流通、消费等环节,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,确保食物供给安全,系统性推进农业强国建设。

  “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产业链环节分散、产业布局不平衡等问题,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。”郁瑞芬委员说。

  郁瑞芬委员建议,进一步利用多样化自然资源,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;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,通过构建规范化物流网络、完善农产品全程追溯平台等措施,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;引导公众形成营养健康的食物消费观念。 (经济日报记者 杨啸林)


上一篇:2024-2030年中国氯代吡啶(五氯吡啶)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
下一篇:人勤春来早|“订单马铃薯”种出新希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