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让公益导向的“农化服务”只沦为农化产品销售的噱头

时间:2023-07-09

  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多种学科知识来作为实践的基础,这些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复杂,比如种子学,气象学,土壤学,肥料学,植物学,微生物学,病虫害学以及生物防治等。这些知识需要学习并且不断向农民消费者进行传播,这些传播主要是通过细致的服务来实现的,这就是农化服务。

  大部分的农化企业已达成共识:农化服务不可或缺。最近两年这个趋势尤甚,你能不能在农化市场中立住脚,除了看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外,越来越倚重后续的农化服务有没有及时跟上。但产业大环境造成了追逐短期利益的导向,多数企业模糊了其定位,农化服务要么变成装点门面的招牌,要么沦为产品销售的噱头。困扰企业的核心问题在于,公益导向的农化服务如何与利益导向的市场营销相结合?

  农化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,企业参与其中,必然会掺入功利性,多数企业的农化服务背离了最初的本意,导致服务变味儿走样儿。在有些企业,农化服务干的是“擦屁股”的工作,产品质量出了问题,农化服务人员赶去处置,而且大多数情况就是凭借一些专业知识将责任推脱到农民操作上,成了“灭火队”;而在更多的企业,农化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干脆就是一套班子,培训会办成了促销会,观摩会开成了宣传会,被“如此服务”久了,农民和当地经销商品出滋味,渐渐都不吃这一套了,农化服务最终沦为鸡肋,可有可无了。

  一位在无锡江阴地区多年从事农资的经销商感叹:前些年,只要听说哪里有种植培训会,大家都蜂拥而至,只要能学到有用的东西,远点也不怕。现在,一年到头,大大小小各种名目的培训会少说也有几十个,都是推销产品的,会上不订货都不让走,关于农民种植、养殖方面的干货真是不多,参会积极性早已消磨殆尽了!

  搞好农化服务必然意味着前期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投入,短期内无法呈现可预见的回报,即使有回报也无法量化,而且回报率也可能和投入不成正比。以此反观走在肥料行业市场化最前沿的复合肥企业,这个领域整体上处于资本积累的起步阶段,大企业寥若晨星,没有能力肩负起这项社会责任。

  农化服务的重要性无须怀疑,但企业的逐利本性决定了无法履行这项责任,因此,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、服务现代农业,这项任务还是要寄希望于第三方公益性平台,比如调动农业部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,恢复和完善基层推广服务网络。

  其实只要定位好服务对象,生产企业做农化服务完全具备可行性,也绝非无利可图。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种植大户正出现几何级数增长,他们的土地面积大,产品比较集中,所以会有大量的农化服务需求。只要针对他们的需求设计一套完整解决方案,并签订一定的协议,保证他们在正确执行方案后的利益,这种合作形式正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。从服务能力上而言,企业针对分散的小农户也许力不从心,但服务规模种植的大户则完全能实现;从利益回报而言,大农户一旦对企业的优质服务和过硬产品产生信赖,其中蕴藏的商机是显而易见的。

  农化服务的公益性特征并不妨碍其采取市场化的操作途径。理论上,利益激励才是最长效的机制,只有将农化服务和企业利益挂钩,才能真正借助市场的力量,将农化服务推向农业的各个角落。最直接的例子就是,活跃在基层的成千上万的农资经销商就是农化服务队伍中的一员,而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动力正源于利益。

  当下,农资行业深陷过剩泥潭,产业正处于残酷的洗牌期和转型期,农化服务其实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在这个问题上,企业家需要一点长远眼光。金正大集团就拟用募集资金中的4.3亿元建设总部农化服务中心及100个区域农化服务中心,使过去流动的农户服务队升级为驻点式的农化服务中心,提供更加专业和周到的“全方位一站式服务”,公司借此提高渠道粘性,进军南方薄弱市场,助力渠道的快速扩张。随着像金正大这样的农资龙头“农化服务”意识的全面觉醒,期待农化服务在整个产业链中进入良性循环,企业开展农化服务可以实现公益和利润的融合。


上一篇:2023年农业现代农业农林牧渔相关研究报告合集45份打包下载
下一篇:农用化工行业研究:供销社报告二:农资环节呈现整合趋势